您的位置:首页 >行情 >

大众小鹏各怀心事 大可不必“上价值”

2023-07-28 03:50:13    来源:爱卡汽车

[ 爱卡汽车 爱卡独角 SHOW 原创 ]

从 " 大众入股小鹏 "、"4.99%"、"MEB 平台 "、" 两款电动车 " 等等,到 " 中国汽车工业崛起 "、" 自主品牌扬眉吐气 "," 技术换市场轮到我们了 " 云云,这些名称和话术充斥着这两天的汽车新闻,无时无刻拨动着汽车人及媒体人的神经。

大众与小鹏,奥迪与上汽,相信屏幕前的你已经刷到过无数次了。从丰田牵手比亚迪,再到大众入股小鹏,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下,中国车企确实支棱起来了。废话不多说,我们设想了 8 个问题,来聊一聊背后的一些故事。

1、选择小鹏因为便宜?


(资料图)

近来,大众汽车集团一直在调整智能汽车技术体系。为此,今年 5 月还成立了大众汽车(中国)科技有限公司(VCTC),以谋求补强大众汽车集团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。大众的开发模式在 ADAS 和智能座舱领域受限太大,在中国市场的开发速度赶不上市场主流产品。

中国市场一直是大众汽车集团的重要战场。按规划,到 2030 年,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 74% 的新车为新能源汽车,将投放超过 30 款新车。但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的纯电动汽车交付量为 32.16 万辆,在总交付量中占比仅为 7.4%,而在中国市场纯电动汽车交付量仅为 6.24 万辆,同比下降约 2%,中国只占大众集团全球纯电动车销量的 19%。因此,大众汽车靠自身研发,无论时间还是研发力度都无法满足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。而大众电动汽车的短板,不是三电,正是智能化。去年,大众汽车已经投资了 24 亿欧元,和中国本土企业地平线成立了合资公司,当然,这还满足不了大众的胃口。

在造车新势力中,小鹏一直钻研智能驾驶。事实上,小鹏信奉的长期主义,这次确实变现了价值,小鹏汽车一直坚持全栈自研智能电动汽车平台,已构建起基于自研算法的本土化高速 NOA 和城市 NOA 落地方案等,并且可以通过 OTA 远程升级,在智能驾驶领域具有相应优势,今年上半年已经在北上广深陆续落地。可以说,小鹏汽车在智能化与智能驾驶技术的研究是中国的领先代表,某些方面甚至还优于特斯拉,毕竟国内的道路情况要比美丽国复杂得多。

如此看来,大众显然看中的是小鹏汽车的智能化研发水平。通过收购小鹏汽车 4.99% 股份,大众汽车用 7 亿美元将小鹏汽车智能技术与 MEB 平台进行整合,两年后,双方便可以推出两款中型智能汽车,以强化大众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力。

而如本段的问题所言,技术水平是一方面,但是生意还是要看价格。大众 7 亿就弄走了小鹏 5%,说明我们的新势力还是足够的便宜,同时这对于大众来说一定是赔率特别高的下注,甚至是不用考虑随手扔筹码的价格。其实,我们自己每天看股价、看销量、看智驾水平等等,比来比去,踩来踩去,当把每一个拉出来溜溜,其实个个都已发展得出类拔萃,只是拿到价值上,我们并不贵。

2、大众为什么要小鹏 "4.99%" 的股分?

此次合作中,大众将向小鹏增资约 7 亿美元,收购 4.99% 的股权。交易完成后,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。值得注意的是,蔚来、理想、小鹏这三家造车新势力车企的董事会成员名单里,目前均未出现传统车企背景的董事。此次大众或将是首个进入造车新势力董事会的传统车企,可以参与小鹏董事会的各项会议,旁观企业决策的制定流程等等,可以深入了解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的动态。

至于为什么是 "4.99%"?按照增资需求,一般一家企业基于产业需求收购上市企业股份,为了获得交易自由度,企业会将股份控制在举牌线以下。如果购买比例达到 5% 的举牌线,那么在此之后,达到举牌线的股票买入后在 6 个月内是不能够卖出的。与此同时,之后每增加 5% 的比例仍需要进行公告。其实在上市公司股东名单中,有着大量的 "4.99% 股东 "。他们将持股比例精准地控制在举牌线以下,既达成了自身投资目的,又保持了 " 进可攻、退可守 " 的低调形象。

因此,大众精准持股小鹏 4.99% 的情况,说明大众与小鹏之间的合作,目的是尽快达成产业合作,而又在资金投入上选择了最快和最自由的交易方式,为彼此都留了一条进退两可的后路。

3、" 大鹏 " 产什么车?

在此次双方合作中,与小鹏汽车合作的主体是 5 月份刚刚成立的大众汽车(中国)科技有限公司。该公司坐落于安徽合肥经开区,集整车研发、零部件研发和采购职能于一体,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,也是除沃尔夫斯堡之外大众集团最大的研发基地,专攻智能电动车,预计于 2024 年一季度正式投入运营,员工规模近 3000 人。

由此可以得知,大众与小鹏汽车的合作途径,是通过搭载小鹏汽车智能化软件技术,匹配大众在安徽的整车研发、采购与制造;合作初期,双方计划共同开发两款专属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中型车,作为大众 MEB 平台电动车的补充,2026 年推向市场。

也就是说三年后,大众安徽将投产两款,由大众设计、大众生产、配备小鹏车机和辅助驾驶功能的,悬挂大众标的纯电新车(可能是一款中型轿车和一款中型 SUV)。

4、小鹏太想要钱了?

从目前的消息来看,小鹏的诉求更为简单,一方面是通过短期的财务投资、股价提振等来摆脱市场的阴霾情绪;另一方面是大众品牌效应带来的长期利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。

7 亿美元的买卖,对于小鹏来说,别无选择。作为曾经的销冠,死磕技术,折腾了好几款车都市场反响平平的小鹏,一直被当做造车新势力里的反面教材。小鹏汽车自去年开始进入低谷期,新车 G9 失利,P7i 改款乏力,产品定位模糊,坚守价格卖不好,卷入价格战又止不住亏损,销量暴跌的同时,股价也持续低迷。一年时间里,小鹏的股价跌去了 78%;亏损也在不断扩大,今年一季度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 17 亿元扩大到 23.4 亿元,毛利率也从 12.2% 跌到了 1.7%。

因此,小鹏需要钱,小鹏的技术输出给大众,换来的就是大众的投资来稳定股价。大众的 7 亿美元虽然解决问题能力有限,但是给市场极大的信心,所以从发布消息之后,小鹏的股价就如同窜天猴一般,窜了整整一宿,资本市场激烈反应便意味着资本更为看好大众入局后,小鹏未来的长期发展走势。

选择小鹏因为便宜?

5、奥迪的合作为何还很模糊?

奥迪与上汽加深电动车合作的新闻已经发酵了几天,相比大众与小鹏较为清晰的合作,奥迪并没有明确宣布将与上汽开展哪块业务合作,以及合作内容、合作框架等等细节。说明大方向定了,但是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磋商。

值得肯定的是,双方此次合作聚焦在上汽奥迪未来全新的电动车型上,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。

6、奥迪一汽 PPE 项目会受到影响吗?

该项目在今年 6 月 30 日启动了 23 个配套项目建设动工,总投资超过 444.8 亿元,项目计划竣工时间 2024 年 12 月,建成后将投产 B+SUV e-tron、B+SAV e-tron 和 C Lim LWB e-tron 三款纯电车型,工厂总产能 15 万辆 / 年。

从目前看,奥迪一汽 PPE 项目是平衡南北奥迪关系的战略项目,已经无限接近成熟,且已经按部就班的动工,因此奥迪与上汽的合作暂时不会引起奥迪一汽 PPE 项目的改变。

7、这件事是不是过于 " 上价值 " 了?

所谓上价值,就是给事务赋予非常宏大、夸张的价值意义。

大众与小鹏 " 联姻 " 这件事一经发出,不论传统燃油还是新能源车领域,一直处于 " 沸腾 " 的状态。不少行业人士认为,老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了互换,是我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,中国汽车工业从过去的 " 以市场换技术 " 演变为 " 以技术换市场 ",中国车企也将从过去的技术输入方转变成技术输出方,看好自主品牌车企在智能新能源车时代的崛起机遇。

更有理性的人士认为,国产新能源车企和产业,的确有着一定的竞争优势,但也切忌盲目自大,过度捧杀,生意就是生意,双方各取所需罢了。比如不少人所嘲讽的 " 油改电 " 宝马、" 套娃 ID" 奥迪等等,降价后的销量轻松吊打国内造车新势力,毕竟消费者还没有完全跨过品牌这道心理防线。

8、双方还应注意什么?

根据已知信息,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双方合作的车型最早要在 2026 年投放到市场中。而在此之前,大众汽车如何应对当下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,如何在与小鹏汽车合作的同时兼顾自身相关技术的研发,都将是其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
而对于小鹏而言,大众拿走了小鹏的 5% 股份,大众看中的是股份回报的这点钱吗?当然不是,而是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、新能源造车平台、以及最重要的,中国整套的零部件供应体系,除了电池,还有电控电机等等。电动时代的中国车企技术实力已然拔尖,我们需要的是头脑清醒,不要轻易被糖衣炮弹所侵蚀,知识产权可别被洋人轻松抄走。

全文总结:大众 X 小鹏、奥迪 X 上汽、吉利 X 雷诺 / 奔驰、比亚迪 X 丰田 ...... 大众小鹏只是开了个头,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更多 CP 诞生。你们觉得,下一个能吸引到国外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中国车企是谁?评论区来聊一聊吧。

精彩内容回顾:

小鹏顾宏地:大众入股后小鹏或更早盈利

大众汽车入股小鹏!奥迪与上汽深化合作

买车送 " 老司机 "? 小鹏城市 NGP 体验

这件事是不是过于 " 上价值 " 了?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